两年多来无人问津,是否还有峰回路转的可能?灵峰街道横山坞村里的这家“一亩咖啡”给出了肯定的答案。在经历“微改造、精提升”后,曾经的闲置农家乐成功转型国风咖啡吧,自农历大年初一上线以来,吸粉无数。截至目前,“一亩咖啡”平均每月营业额达到了15万元,客流量达到13000人次。
向自琳是完成这个转变的“魔法师”。这个90后女生是微博旅游达人,创办过公司,做过品牌推广。作为一名文化与艺术产业管理专业的年轻人,对美有极强的敏感性。她毫不掩饰,自己最初就是被这套房子的“漂亮”所吸引,因而毅然决定租下这套四合院,并计划在充分保留建筑特色的基础上,靠特色产品和自身营销在乡村新潮旅游业态中杀出重围。
她的想法,与灵峰街道、横山坞村“一拍即合”。街道休闲办干部邬婕慧介绍说,这两年,街道在“微改造、精提升”的过程中,充分梳理了辖区内的闲置资源资产,并努力通过招引社会资本,打造产品更个性、特色更鲜明的品质化休闲业态。
翻修门墙、清理水塘、装修庭院、配套餐饮设备、装饰咖啡屋……自接手以来,这套老房子陆续完成了原农家乐建筑主体及庭院的整体改造提升。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“微”和“精”:咖啡吧结构衍生于农家乐原有基础,修缮改造中,设计师将自然景观、当地的风土人情、古朴的建筑风格与现代生活进行了充分融合:朝阳旧墙被大玻璃窗取而代之,确保田园景色一览无余。四合院影璧、门头、门框、门枕、门环统统保留,古色古香的底蕴得以窥探一二;庭院石阶小景采用了天然石块,野花野草点缀石阶缝隙间,配以有苔藓痕迹的竹栏,清新的田野风施施然。
光有颜值,自然还不行,产品才是硬道理。向自琳引入了“茶碗里的咖啡”这一产品概念,打造了独特的盖碗咖啡。将咖啡泡在了盖碗里,甜品被做成糕点状,实现中式与西式碰撞,这一文化多元、体验多样的咖啡产品迅速破壁出圈,吸引了长三角众多游客消费打卡。她还尝试推出了乡村外卖咖啡,这不仅让落脚于此的游客欣喜不已,也让不少本地村民跃跃欲试、品尝一番。现在,这家位于乡下的咖啡店每周末客流超过500人次,实现本地5名居民的就业,并且在旺季通过增加招揽兼职4至5人,促进了周边地区闲置人力的招引。